自下而上的成本计算方法已成为半导体行业成本工程师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集成电路(IC)日益复杂,同时对透明度和成本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所有生产步骤进行详细分析至关重要。
集成电路的生产分为几个阶段:晶圆生产、前端工序和后端工序。作为自下而上计算的一部分,从原始晶圆生产到最终封装,每个单独的工艺步骤都要对其材料、机器和间接成本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对成本进行有理有据的估算,为采购、开发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战略决策奠定基础。
相关白皮书的一项重要发现表明,集成电路总成本的约80%是由前端工艺造成的,尤其是光刻工艺。光刻工艺本身就占总生产成本的 25%左右,部分原因是 EUV 或 DUV 系统的投资成本巨大。对于成本工程师来说,这意味着这一领域尤其是一个关键的成本驱动因素,对其进行优化会对总体计算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硅片生产首先是采用 Czochralski 工艺制造单晶硅锭。这些硅锭被切割成薄片、研磨、蚀刻和清洗,所有这些工艺步骤都需要高精度和现代化的设备。特别是在技术先进的节点上,对材料纯度和机器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成本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
随后的前端处理是集成电路生产中最复杂的部分。在这一阶段,通过光刻、蚀刻、掺杂和金属化等手段在晶片上实现芯片的电气结构。其中每个阶段都是材料和资金密集型的,特别是由于使用昂贵的工艺化学品和高度复杂的设备。要将结构尺寸不断缩小到 5 纳米以下,不仅需要精确的制造条件,还需要极其昂贵的 EUV 系统,每个器件的成本高达3 亿美元。
相比之下,后端流程的成本似乎相对较低,因为它 "只 "占 总成本的 20%左右。尽管如此,详细的成本明细也是必要的。模具分离、接线、外壳包装(如 BGA-416)以及最终测试和打标过程涉及大量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尤其是在必须满足高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如汽车或航空航天领域。
应特别注意管理费用,它通常占总成本的 35%。这包括洁净室维护、能源供应、IT 基础设施和高素质人员等间接费用。这些费用因生产地点、技术节点和自动化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根据地区条件(如台湾与美国)调整的基准模型有助于提供现实的、可比较的成本估算。
自下而上的成本计算方法使成本工程师有机会确定整个价值链上的实际成本动因。这样就能在供应商选择和价格谈判方面做出有充分依据的决策。虽然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技术知识和数据,但它却是集成电路制造中实现透明和可持续成本结构的关键。
目前正在进一步发展这种方法,使之成为一种以参数为基础的成本模型,将技术数据与具体市场数据联系起来,并有望提高未来计算的准确性和相关性。
📄 您可以在这里找到白皮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