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IC)日益微型化和复杂化,给微电子成本工程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半导体制造领域,需要深入了解整个生产流程,才能开发出可靠、透明的成本模型。集成电路的制造成本由多个高度专业化的工艺步骤组成--从晶圆生产和前端工艺到后端和封装。每个步骤都有特定的要求和成本驱动因素,必须在综合成本计算中加以考虑。
生产的核心部分是前端工艺,即利用光刻技术将电路布局转移到硅晶片上。现代光刻工艺,尤其是 EUV(极紫外线),可实现纳米级结构,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单是一套极紫外系统的成本就高达 3 亿美元,使该子工艺成为成本最密集的生产阶段。因此,采用哪种光刻技术对总体生产成本有重大影响,需要深入了解成本效益比。
材料成本在微电子成本工程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原材料硅、加工化学品、气体,尤其是光掩膜套件的价格因纯度、技术节点和数量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半导体生产的复杂结构意味着,即使是设计或技术上的微小变化也会对材料消耗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影响总体成本。掩膜套件尤为重要,先进节点的掩膜套件制造成本可达数百万美元。
管理费用是另一个主要成本项目。除了能源消耗、IT 基础设施和设施服务外,还包括合格人员的成本。随着工艺复杂性的增加,例如 5 纳米以下技术,对高度专业化人员的需求也在增加。这种发展明显反映在管理费用上,在某些情况下,管理费用占集成电路总制造成本的 35%。能源价格或工资水平等地点因素也会影响这些成本,因此,特定地区的基准值对于精确计算至关重要。
要在微电子成本工程中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就必须详细记录所有相关的机器成本。这不仅包括购买价格,还包括折旧、维护成本以及设备的利用率和产量。光刻、蚀刻和涂层系统尤其是资本密集型设备。由于许多设备在加工链中会多次使用,因此必须按生产模具的比例分配这些设备的使用率,以反映实际的成本结构。
虽然包括切割、粘接和封装在内的后端工序只占总生产成本的 20%左右,但在劳动力和材料消耗方面却需要特别注意。封装技术不仅会影响芯片的机械坚固性和散热性,还会影响其日后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可用性。尤其是汽车和航空航天领域的要求更为严格,这可能会导致成本增加。
总之,微电子成本工程显然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知识,还需要经济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全面和以数据为基础的方法,才能建立可靠和易懂的成本模型,并将技术和经济因素都考虑在内。特别是在全球供应链和技术混乱的时代,对成本的准确理解是一种战略竞争优势。进一步开发将市场数据与技术关键数据联系起来的参数成本模型,在未来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应成为任何现代成本工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查看完整的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