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IC)的成本计算是电子生产成本工程师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虽然集成电路是现代设备的核心部件--无论是在汽车领域、航空航天领域还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但其成本结构往往仍不透明。集成电路的成本计算 "白皮书对自下而上的成本计算提供了可靠的见解,因此是成本管理专业人员进行集成电路成本估算的 宝贵工具。
研究的一个重要结果是,集成电路总成本的约 80% 发生在前端工艺中,即晶圆生产和曝光期间。只有 20% 的成本来自后端,即封装和最终交付。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评估和控制成本驱动因素。
生产过程首先是采用 Czochralski 工艺生产硅片。这里生产的是高纯度硅晶片,其质量和直径对后续成本有重大影响。即使在这一早期阶段,也需要对线锯和清洗系统等机器以及蚀刻剂和去离子水等消耗品进行高额投资。晶圆工艺的复杂性直接反映在价格上,尤其是现代技术所需的 300 毫米晶圆。
在随后的前端工序中,使用光刻技术将集成电路的结构投射到晶片上。这一阶段被认为是生产中资本最密集的部分。所使用的曝光机--无论是 DUV 还是 EUV--不仅决定了电路的分辨率,而且也占机器成本的最大份额。对于结构小于 10 纳米的先进节点,EUV 技术是无可替代的,其设备价格可高达 3 亿美元。在计算实践中,这意味着光刻技术本身就占集成电路总成本的 25%左右。
除直接生产成本外,间接成本也起着关键作用。间接成本包括基础设施、洁净室维护、信息技术和人员等,平均约占集成电路总成本的 35%。这些成本因生产地点、工艺复杂程度和自动化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成本工程师必须制定精确的地区基准战略,以建立有竞争力的价格模型。
后端工序是交付前的最后一步,包括按尺寸切割晶圆、接线和封装外壳(如 BGA-416)。即使这里的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五分之一左右,但特殊要求(如高抗冲击性或复杂的散热片)会大大增加这一比例。
这里介绍的自下而上方法通过使投资、材料和工艺成本透明化,实现了详细的 集成电路成本 估算。与参数模型相比,这种方法的准确性更高,但需要广泛的技术知识。从战略角度看,这种方法不仅能做出有充分依据的 "是买还是卖 "的决策,还能制定切合实际的采购目标价格。
结论:集成电路成本估算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需要不断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本文引用的白皮书为实施实用的成本计算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从事半导体成本分析的人员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