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集成电路(IC)的成本是电子和半导体行业成本工程师经常面临的挑战。虽然自下而上的成本计算等传统方法能得出精确的结果,但需要对生产流程、机器投资和材料消耗有深入的了解。参数成本估算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它为确定集成电路成本提供了一种结构化和数据驱动的方法。
参数法的核心是一个考虑到技术参数、产品类型、包装和市场相关信息的成本模型。通过该模型,只需相对较少的工作量,就能对特定集成电路元件进行可靠的成本估算,尤其是在缺少详细生产数据或难以获取生产数据的情况下。对于成本工程师来说,这意味着计算过程大大简化,并能快速做出有理有据的决策。
对于微控制器集成电路(如汽车行业使用的集成电路)而言,计算单元(内核)的数量是成本的决定性因素。结构越复杂,价格越高。内存大小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内存约占芯片面积的 80%。内存越大,直接导致制造成本越高,因为晶片上需要更多空间。
参数估计的另一个关键标准是时钟频率。频率越高,表示元件功能越强,这就需要更小的结构尺寸和更先进的技术节点。这反过来又增加了生产成本,尤其是在光刻领域。对 EUV 光刻系统的投资是巨大的,这一点在任何成本估算中都必须考虑到,即使无法获得供应网络的所有详细信息。
参数法的优点是可以将各种技术和经济因素结合到一个模型中。这意味着,即使不精确了解单个生产细节,也能得出切合实际的成本估算。这在项目早期阶段或在不同技术或制造商之间进行基准比较时尤为有用。
不应低估市场信息在参数化集成电路成本计算中的重要性。元件价格不仅取决于技术特性,还取决于供应、需求、产量和地点因素。纳入这些数据可大大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并实现切合实际的预测。
归根结底,参数估算不应被视为详细的自下而上成本计算的替代品,而是补充品。它为需要速度和灵活性的复杂成本计算方案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对于造价工程师来说,这提供了一套可精确高效使用的多功能工具,尤其是在动态市场环境和技术标准快速变化的情况下。
这些模型的进一步发展,例如通过整合人工智能或自动数据分析,有望在未来获得更高的准确性和适应性。不过,就目前而言,集成电路参数成本估算已经成为现代成本工程师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皮书来源:集成电路成本计算白皮书 (PDF)